房子在周围基础配套设施非常完备方便。
155次查看 0评论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武将保国文臣安邦,无论在哪一朝代,武将的实际历史贡献都是先于文臣的,没有国家何来的“邦”?自先秦以来的上千年里,我国的名将多数都出身于行伍、在战争中被逐步提拔而成;也有少量出身名将世家的,世袭了爵位后,通过自身的才华在历史上扬名立万。 ![]() 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制,后世有多少将领会感念她呢?这样的武将培养体系过于单一,在非战时期,光依赖那些世袭的“名将之后”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通过更多渠道去吸纳人才以保战时之需。于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我国诞生了最早的武举制。武则天及盛唐时期的武举制地位远不如文举,考试项目也是“重武不重文”,仅考核马上、步下的各种骑射用枪及举重、摔跤等技能而已,并无军事谋略上的项目。 最初的考试结果均由兵部说了算,皇帝并不直接参与;据说武则天在一次临朝检阅中见到一位相貌奇丑的陌生武将,询问兵部得知他就是“武举新拔”的将领后,当即将该将领撤职,并补充了“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的要求,从此,唐代的武举竟加入了“外貌协会”,谁让武则天是爱美的女人呢! ![]() 连武举也要考文科了,放榜季就尤为热闹到了宋代,武举制开始加入军事策略的考核(孙吴兵法之类),“先武后略”择优录用;而在明朝,这种情况又颠倒了过来,变成了“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军事谋略第一次凌驾在了军事技术之上。如果考试者在前阶段的笔试中被淘汰了,即便再“孔武有力”也是无缘武举的。 明万历年间曾有过一次关于“武举改制”的讨论,考核项目非常全面,涉及到了“文韬武略、兵阵器具、天文地理”等全方位的战争应用项目,可惜由于阻力巨大,最终不了了之。因为明朝的武将体系一直以世袭及“门下提拔”为主,有着明显的利益派别,这跟明代的“党争”政治是脱不了关系的。 ![]() 对于清代许多中举者来说,立上这样的功名柱就是其人生的全部意义了在政策方面,清朝比前面任何朝代都更重视武举选拔,通过武举步入军界的人员比例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的最亮点是,清朝首次允许文举武举可以交替选择、相互改考,康熙就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 可惜这只是康熙的良好初衷,因为清朝也延续了明代的“壁垒体系”,导致“文武交叉考试”难以执行。古时政坛上“出将拜相”的文武全才很多,明清时期就甚为罕见,这都是“壁垒森严”导致的。“拿笔或从戎,该干嘛就干嘛”,清代文武方面的专才虽不少,但“全才”就真的是凤毛麟角了(仅曾国藩等少数几人罢)! ![]() 真正的“名将榜”是为后世所集体公认的从重视程度看,武举制始于唐代、完善于宋代、重于清代;然而在整个武举的历史中,我们很少见到其中“青史留名”的名将。里面的“志士能将”确是不少,但他们距离“顶级梯队”还是尚有一段距离的。这里我说的“顶级名将梯队”,从历史权威角度,当属唐代颜真卿发起的“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北宋《十七史百将传》及宋徽宗立庙的“七十二名将”、明太祖立庙的“古今功臣三十七人“,还有清康熙立庙的“古今功臣四十一人”。 从以上“顶级名将梯队”名单中,我们仅能发现到一位出身武举的名将,他就是唐代的郭子仪。武举制更为完善的宋明清时期并无这样的“科班名将”,倒是初发展时期的唐代就有,这样的武举制“含金量”确实颇有尴尬! ![]() 被录用不算什么,战争才是检验一名将领的唯一标准不过话又说回来,郭子仪的崛起,本来就跟武举制的关系不大,它只是为郭子仪提供了从军的敲门砖而已。早年间,年轻的郭子仪以“异等”成绩在武举中脱颖而出,也只是任了个从九品的小官,后来的升迁,都是他自己“打拼”出来的。虽如此,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已经57岁的他也只是从三品的地方官职(左武卫大将军兼九原郡太守),尚不算是“朝廷大员”。 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对郭子仪有过提拔之恩的潼关守将哥舒翰被俘,加上唐皇室危殆,在家服丧的郭子仪不得不“夺情”出山,开始了勤王讨伐叛军的征战。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成就了他的历史贡献,随后“退吐蕃、复长安、定河东”等战绩,更是为他赢得了“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历史赞誉。 ![]() 战场上的亲身拼杀,是许多武状元的最后归宿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当时的动荡局势,郭子仪应该也是无缘那个名将榜的;对于后来的“武举科班生”,我们也不应因郭子仪的功勋就否定他们的成就,毕竟人家好歹也是“状元”级的人物呀! 宋代有位抗金英雄就是“武状元”出身,他就是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武举绝伦及第”的徐徽言。北宋末年与南宋初年的抗金形势受皇帝的决策影响很大,岳飞这样的名将尚且无法有巨大建树,徐徽言就注定只能沦为战场上的牺牲者了。 靖康元年(1126年),徐徽言向宋高宗建言“定全晋则形胜为我所有,中原当指期克复,机不可失”,宋高宗赵构自然不允许,那时的他皇位还没坐热呢,哪敢“抗金”呀!最后,徐徽言在没有任何朝中支持的情况下,忍饥挨饿、依赖残兵破甲坚持抗战,被俘后为金人射杀。 ![]() 儿童也可以是武状元?没错,还真是有也许是为了掩饰对徐徽言的愧疚,绍兴三年(1133年),赵构竟然让九岁的朱虎臣任了历史上最小的武状元,可是这有毛用?象征意义高于一切而已。 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武状元王来聘也是死于战场上,距离他荣登榜首仅两年之隔。王来聘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武状元,崇祯六年(1633年),王来聘在登州与降清的孔有德作战,由于他身先士卒登城拼杀,最后亡于阵中。 关于王来聘,他这武状元确实就谈不上什么含金量,仅因为他能手持百斤大刀、崇祯帝用人心切,就被“破格”选上了!我们可以赞许王来聘的忠烈勇武,但就“名将”这角度来说,他确实只是一位普通将领而已,因时势被推上了“状元”宝座,“时势”也马上将他带向了人生的顶峰和终点,真不知是福还是祸了! ![]() 武考场上夺取了状元,不代表战场上就是“万人敌”与王来聘类似命运的,还有乾隆时期的武状元马全,同样葬身于平叛战争里。这马全留给人们的佳话却与英勇殉职无关,因为有关他的是一个“励志”故事:乾隆十七年时候,山西人马瑔在武举考试中夺得了探花,后因斗殴被剥夺了官职;为洗刷耻辱,马瑔决意发奋图强,更名为马全后再次参加科考,终于在乾隆二十五年夺得了状元……这过程确实够励志吧? 其实乾隆也认出了此“马全”就是几年前被革职的“探花马瑔”,但他居然既往不咎,还是破例给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与崇祯帝的那次“破例”一样,马全自然感激涕零、决意报效国家,这才有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在金川战役中英勇殉职之举。 ![]() 以清朝为例,武状元更多地成为了地方干部,基本上跟“名将榜”无缘了历数史上的百多名武状元,他们虽都“有名有姓、有官有职”,但大多数都是在地方上无惊无险、“居安思闲”度过了一生,较为著名的为数并不多,而其中出类拔萃、位列“名将榜”的就仅郭子仪一人而已! 在郭子仪以外,历史上通过武举之路获得较大成就的还有明末名臣熊廷弼,不过他在武科上只是通过了乡试第一名,弃武从文后荣登进士,才又在“从武”上成就巨大。历史上文武全才的人,熊廷弼算得上其中之一,与之类似、同样文科进士出身的曾国藩在“文武全才”方面也可圈可点,不过他就不属于“武举制”下走出的人物了。 由此看来,这实行了一千多年的武举制含金量其实很有限,不过一个人的“含金量”,本就不应单纯地以文才或武略来区分;史上名将均出身各异,“武举制”就是个适当的补充而已,除清朝以外,大多数时候它其实是可有可无、成为制度上的摆设居多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南部微生活·版权声明1、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5、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6、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