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周围基础配套设施非常完备方便。
155次查看 0评论
![]() 普陀山的码头,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的舟山群岛,唐朝时期初创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后经过历代兴建,成为海天佛国。 图片中山门为海岸牌坊,雍正年间始建,1919年由皖人陈性良捐资重建,其身后的建筑为回澜亭,建于光绪年间,楼亭前一排排的竹竿轿依次排开,正待香客的到来。 ![]() 路旁一位僧人,打坐在椅上,敲着木鱼,潜心修行,而此刻正是春日时光,草木生长,远处一舟,风帆扬起,人在景中,人已成景。 ![]() 坐在竹藤轿上的香客,被轿夫们抬着上山拜佛,沿途的僧人站立,脚下放有竹筐,应是供轿中人随时喜舍功德。片中的轿舆,据说最高峰时有千余乘,轿夫两千余人,有时因中途加价导致纷争,每遇此事,往往就会通过寺院知客僧调解。 ![]() 普陀山的山道,石阶一路从山脚蜿蜒而来,一行香客,大多年纪偏大,或拄拐,或直登,甚为虔诚,转角处一位僧人正盘坐而对。 ![]() 正在大圆通殿中唱名合掌的法悦法师。 ![]() 短姑古迹处,此处为一天然码头。 相传为观音大士显迹处,据说曾有姑嫂二人,历经一年,前来拜佛,刚在此处下船,小姑临月事,因不吉未能上山,嫂嫂很是埋怨一番,只能独自进香。 后涨潮小姑被困,饥肠辘辘,忽遇一老妪投石水上,送饭而来,待嫂嫂礼毕送食来,小姑说已有人送过,嫂嫂猛然回忆起拜佛之时,观音莲座处的衣裙有水迹,因此感悟是菩萨显灵,再返殿而视,水迹仍在,因此后人将此处名为:短姑圣迹。 ![]() 普济寺,古树参天,香炉中烟雾缭绕,寺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后梁时期的公元916年,经历了历代的毁建,于康熙年间的1689年,重建为普济寺,今日大殿已非片中之景,后经历动乱于1979年重修。 ![]() 一处摩崖石刻,刻有“万众共仰”四个大字,下方的岩石,端坐一位苦行僧,手执摇铃,念着佛经。 ![]() 普济寺门口售卖佛珠的地摊,一位摊主,头戴瓜皮帽,身着短袄,仿佛老僧入定般,静待善男信女前来选购。 ![]() 晨光中的舟山列岛,位于东海之上,岛如群山,在海面上山峦起伏,霞光从云层中透过,海天一色。 ![]() 渔港中,晓雾朦胧,几艘渔舟,静静地停泊,根根桅杆,远处的山岛,如浮在空中,山形如舟,也许这就是舟山得名之缘由。 ![]() 当时的舟山定海县风光,唐朝始设翁山县,清康熙年间的公元1688年设为定海县。 图中建筑沿岛而建,大多是深宅大院,码头上停泊着汽轮和大小民船,迎面的墙上是整幅的英美烟草公司所产的“红锡包”香烟广告。 ![]() 定海码头旁,岸边停靠着几艘船,一人正在上岸,水边的房屋大多是客栈,墙上绘有台温饭店的字样,远处的街巷,商铺有粮店杂货果品等字样的招牌,商贸氛围浓厚。 ![]() 舟山渔民的渔获贮藏窖,地下挖空,冬季结冰时,将冰块埋在窖中,天气温度高时,用于保存渔获。 ![]() 普陀山码头,来往上香的信众便是由此坐船上岛。 ![]() 普陀山的轿夫,正抬着客人上山。 ![]() 建于普陀山峭壁上的寺院。北宋黄庭坚写过《观世音赞六首》,其中一首为: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 普济寺中,一位身材矮小的僧人,正在售卖草药。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南部微生活·版权声明1、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5、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6、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